學工新聞
2003网站太阳集团“三下鄉”——走訪農業基地,發揚求實精神
時間:2017-07-10 來源:宣傳報道中心 作者:顔韓瑩 王子洋 張晶 訪問量:




7月10日,我院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已經持續到第五天。
清晨剛下過雨,科研小組便踏着剛從雲層裡探出的陽光,前往烏石鎮天龍村,走訪雇農、養殖戶以及農業基地負責人,對該地的農業發展模式進行進一步了解。吸取了前兩天實踐調查的經驗,科研小組的走訪過程順利了很多,對問題的把控也更加遊刃有餘。
雇農:需要政策的支持
實踐團隊首先對一家茶葉基地的雇農進行了了解,當被問到對基地農業的看法時,他的态度是消極的。根據他的叙述,在發展基地農業之前,農戶(包括現在的雇農和非雇農)集體種植本土山茶樹,自主經營,但經營模式轉型之後土地就被基地承包,雇農也喪失了集體的經營權。同時,基地農業給雇農帶來的工資收益并不明顯,也是不被看好的主要原因。而且在許多雇農看來,基地農業隻有得到國家的扶持才會有好的發展前景。
針對雇農的看法,天龍村黨支部書記周寶林解釋道:“國家當然是支持基地農業的,因為其能夠充分利用閑置土地資源,還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但要得到國家政策扶持需要滿足一些條件:如黃花菜基地首先需要立項,政府對其基礎設施規模進行評估,滿足要求才會給予相應支持。同時,周寶林告訴科研小組,基地農業為勞動能力較弱的群體提供了就業機會,而且相對于以往的集體經營,基地農業更加便于管理經營,實際上帶來了更高的效益。
養殖戶:支持合作
為了全面了解居民對基地農業的看法和了解程度,科研小組繼續深入養殖戶進行走訪調研。從養殖戶口中,科研小組聽到了支持的聲音。許多養殖戶表示,他們願意同基地合作。未來希望和旅遊基地實現資源共享,借助旅遊發展的趨勢與消費群體,增加經濟收入。
通過進一步的探訪和調查,科研小組了解到天龍村是省級貧困村,完全可以采用旅遊扶貧的方式。周寶林也表示,可以利用“基地農業+旅遊+民宿”模式帶動周邊經濟,實現觀光和銷售的結合。而在這一過程中,突出當地農業的特色是重點。
蔬菜基地負責人:響應号召,搞綠色農業
張坪本是一名退伍軍人,但為了響應國家的号召,他一頭紮進“泥”裡,回到家鄉創辦自己的蔬菜基地。但由于缺少經驗,在這條路上走了不少彎路。經營蔬菜基地的頭一年,由于片面強調綠色生态,過度追求多樣化種植,忽視成本和市場環境,導緻虧損30萬元。但張坪仍決心把這項事業繼續做下去,于是開始學習、摸索。幸運的是,他很快就找到了門路。分析市場需求後,他開始種植适銷對路的農作物絲瓜、豆角等,并與經驗豐富的農戶合作,結合當地的地理特點,實現了日産2000斤蔬菜的目标。同時,他學習和借鑒“農家樂+綠色餐廳+蔬菜基地”的模式,為實現蔬菜基地的長足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在走訪調查過程中,“三下鄉”科研小組對許多問題采取了追根究底的方式,充分發揚了大學生的求實精神。
新聞:顔韓瑩/攝影:王子洋 張晶
新聞鍊接:基地農業就是在全國或地區農産品經濟中占有較重地位并能長期穩定地向區内外提供大量農産品并集中生産的農業類型。